中央转移支付首破10万亿,钱流向何处?
2023年中央财政预算于近期公开,这当中,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支持数据受到关注。
财政部部长刘昆提到,今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表现之一是“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进一步增强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并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根据今年中央财政预算,202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预算总数为100625亿元,在去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3.6%,还首次突破了10万亿元的关口。
事实上,为缓解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支持地方减税降费和兜底基层“三保”支出等,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一直在增加。2020年以来,在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占比一直保持在70%以上。
今年,10万亿元的资金“再分配”,会撒向哪些领域、哪些地区,城叔翻开了中央的“账本”。
再创新高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共分三大部分,一个是中央本级支出,一个是中央预备费,还有一个就是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
由于各省份直接的财政收入能力存在差异,中央为实现各个地方的公共服务水平平等,便补充建设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分税制改革后,这一部分一直占据着中央财政支出的“大头”。
和GDP、财政收入飞速增长对应的是,转移支付的力度在不断加强。过去十年,转移支付所占比重在70%上下浮动,支出的总量则从五万亿元增长到了2023年的十万亿元。
不断攀升的转移支付,“一方面,与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有关。我国实行的是财政集中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大额的集中性的税种集中在中央政府,中央政府通过大量的转移支付解决地方政府的收支不平衡问题。”
政府预算专家、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邓淑莲告诉城叔,“另一方面,近年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特别是疫情三年,地方政府收入大幅度减少,而支出不减反增,收支矛盾突出。转移支付是缓解地方政府收支压力的一个有效手段。”
10万亿元的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又进一步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对有财力缺口的地方政府进行补助,以均衡区域间基本财力配置为目标,2023年这笔资金总额为8.71万亿元,也是创下新高。
专项转移支付则据实安排,资金定向精准使用,2023年这笔资金总额约8500亿元,在往年基础上提升了千亿元左右。
同时,延续去年政策,今年继续设有“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从去年的8000亿元调减至5000亿元。
以上三方面的转移支付加起来,就构成了今年庞大的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规模,流向各个省份以及计划单列市。
省级分配
具体看分地区的资金分配情况。
自2015年财政部公布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分地区的情况以来,四川、河南获得的资金量一直排在数一数二的位置。
从往年来看,四川、河南两省合计获得的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数,通常占当年中央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总额的10%以上。2023年,中央给四川的预算为5882.5亿元,给河南的预算为5095亿元。
排在第三名的“常客”是湖南省,只有2019年和2020年例外,被云南、湖北超过。2023年,湖南继续位列第三,获得一般性转移支付的预算为4248亿元。今年转移支付预算超过4000亿元的省份,还有湖北。
获得中央转移支付预算超过3000亿元的,有10个省份;超过2000亿元的,有9个省份;在1000亿元以上的,有5个省份。上海、浙江、天津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获得的转移支付预算,则不足千亿元。
10万亿元的转移支付预算中,目前有1.4万亿元没有落实到具体地区,会根据当年情况进行分配调整。比如,去年底中央对四川实际执行的转移支付资金超过了6000亿元,比年初的预算数多了1000亿元有余,为地方的预算支出提供支撑。
众所周知,转移支付是二次分配,初衷是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和基本公服均等化。创收能力强的经济发达地区,从中央拿到的转移支付少,几个不足千亿元的省份,大约只有“头部省份”的1/6到1/7。获得转移支付额度靠前的,主要是中部和西部地区,老少边穷片区较多,也是人口大省,所以川豫湘排在前三,也不意外。
超过3000亿元的省份,出现了东部地区的河北(3915亿元)、山东(3164亿元)、江西(3033亿元)。在邓淑莲看来,这几个省份获得转移支付额度比较靠前,人口总量大、地区发展洼地都是影响因素,还有比较关键的是“这些省份近年的经济发展不足以提供足够的财政收入,满足日益增长的财政支出,收支矛盾较为突出”。
从今年1-2月各省份财政收入情况来看,大部分已实现了正增长,财政收入前10位的省份中,山东是唯一财政收入继续呈现负增长的地区。
公共服务
公共财政的重要功能是实现人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的设计,则是让欠发达地区也能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靠的是各个项目来支撑,确保资金流向该发力的领域。
从2023年中央预算表来看,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名目共分了三个大类、32个中类,其中“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再细分了54个小项。2023年的“账本”,共计公开了其中46项转移支付项目的分地区情况。
转移支付如何给地方的基本医疗、教育、养老提供财力支撑,城叔从细分项目中看到了部分相关资金在各地区的分布情况。
先看教育。转移支付项目中与教育相关的资金,涉及了学前、义务教育、高中、高校、教师培训、学生资助、特殊教育等环节,总额约为3900亿元。
从披露信息来看,旨在提高入园率和覆盖率的“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资金分配排名前三的省份是河南(16.9亿元)、四川(14.68亿元)和广西(12.08亿元)。
“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补助资金”项目中,获得资金排名前三的则是河南(6.13亿元)、云南(5.6亿元)和贵州(5.45亿元)。
“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项下,河南(35.77亿元)依旧拔得头筹,安徽(23.33亿元)、四川(22.57亿元)紧随其后。
再看养老。与养老相关的资金,主要体现在“基本养老金转移支付”这一项目中。
2023年,中央向地方转移支付的基本养老金预算共计9277.63亿元。获得转移支付资金最多的是四川省,为1023.18亿元。其次是辽宁(938.32亿元)、湖北(739.77亿元)、河南(721.84亿元)、黑龙江(713.16亿元)。
根据说明,基本养老金转移支付的分配逻辑都是与地方离退休人数挂钩,再向中西部地区有所倾斜。比如基本养老金中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助经费”,对中西部地区是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则只给予50%的补助。
“基本养老金转移支付的分配,除通常大家关注的老龄人口数量、转移支付系数、地方财力外,老年人口抚养比指标也不容忽略。老年人口抚养比即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抚养比越高,则劳动力抚养负担越重。”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良松指出。
可以从表中看到,以2023年财政预算和七普数据为准,老龄人口比重较高的上海、江苏,因为自身财力较好,分配到的资金并不多。老龄人口绝对数较多的山东、江苏、广东,因抚养比低,分配到的资金也不多。
而四川、黑龙江等地区,一方面抚养比高、收支缺口压力大,另一方面本身财力又有限,最终分配到的基本养老金转移支付较多。
“转移支付看总量很抓眼球,但看人均可能又是另一回事。”杨良松提到,西部地区除了四川等人口大省,像西藏、青海人口总量很小,但人均的转移支付却较高。
与医疗相关的转移支付方面,细分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医疗救助补助资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计划生育转移支付资金”“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补助资金”等7个项目,总额超过5300亿元。
综合7个项目的省份分布来看,河南(439亿元)和四川(405亿元)获得的转移医疗类转移支付较多,还有8个省份获得资金在200亿元至300亿元区间,包括湖南、山东、安徽、河北、广西、云南、贵州和湖北。
自给率低
近些年受疫情等冲击,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而刚性支出不减,包括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底线要兜牢,基本医疗、教育、基本养老等保障水平要提高,民生支出占比和总量也都在增长。不少省份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依赖度越来越高。
今年2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发布了《2022年地方财政经济运行调研报告》。报告提到,由于地方本级收入受到明显冲击,转移支付成为地方政府维持基本运转的主要资金来源。
2022年地方财政自给率(地方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48.4%,比上一年下降4.3个百分点,自2014年的高点已经降低了10.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脆弱性风险日益上升”。
根据报告,过去一年,只有资源型省份的财政自给率在提高,东北、东部沿海地区降幅最大。
分地区来看,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四个资源型省份的财政自给率较2021年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主要由于2022年大宗商品价格维持相对高位。
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的财政自给率降幅高于其他地区,其中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上海、吉林两省市降幅最大,分别为11.2个百分点、9.9个百分点。
“不可否认,当前转移支付的规模很大,无论是占中央支出还是地方支出的比重,都比以前更高了。”杨良松认为,地方财政对中央转移支付已经表现出了强依赖。
将来,如何平衡央地财政收支、提高地方财政自主性?他建议,一方面,强化、健全地方税体系,增强地方的自有财力,缩小财政缺口。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可以适当增加中央的事权。”
展望2023年,各省份对财政收入的判断也偏谨慎,六成省份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测不高于6%。
为了缓解收支矛盾,除了进一步寻找增收减支的空间,一些省份也在强调“创新财政投入方式”,除了传统的依赖赤字、专项债发力,也提到要综合运用贴息、奖补、融资担保、政府投资基金等金融工具,辅助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引导和撬动效用。
10家核酸检测公司去年总营收超800亿
粗略统计,10家核酸检测相关上市公司2022年的总营收额807亿元,在营收和净利润上均呈正增长。
在这10家企业中,迪安诊断营收最高,去年整体营收202.82亿元;达安基因的净利润最高,达到54.12亿元。
迪安诊断:2022年营收202.82亿,同比增长55.03%
迪安诊断是国内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龙头企业之一。4月12日,迪安诊断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2.82亿,同比增长55.03%;净利润14.34亿,同比增长23.33%。其中,报告期内,公司诊断服务业务总收入126.74亿,较去年同期增长91.46%;其中新冠核酸检测收入80.39亿,同比增加两倍以上。
万泰生物:2022年营收111.85亿,同比增长94.51%
万泰生物主要从事体外诊断试剂及仪器、疫苗的研发、生产及销售。3月31日,万泰生物发布2022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85亿,同比增长94.51%;净利润为47.36亿,较去年同期增长134%。
达安基因:2022年营收120.46亿,同比增长57.2%
达安基因是以分子诊断技术为主导的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3月31日,达安基因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20.46亿,同比增长57.2%,增幅连续3年保持在42%以上的高速增长;净利润54.12亿,同比增长49.6%,增幅连续3年保持在47%以上的高速增长。
万孚生物:2022年营收56.81亿,同比增长69.01%
万孚生物是国内POCT(即时检验)的龙头企业之一。3月30日,万孚生物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万孚生物实现营业收入56.81亿,同比增长69.01%;净利润11.97亿,同比增长88.67%;其中,公司传染病业务在去年实现营业收入39.36亿,同比增长136.02%。
基蛋生物:2022年营收18.17亿,同比增长29.65%
基蛋生物主要从事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3月30日,基蛋生物披露2022年度业绩快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17亿,同比增长29.65%;净利润4.93亿,同比增长23.50%。报告显示,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公司新冠业务收入为6.53亿。
明德生物:2022年前三季营收74.7亿元,同比增长285.38%
明德生物主要从事体外诊断试剂和诊断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据明德生物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报告显示,公司主营收入74.7亿元,同比上升285.38%;净利润38.38亿元,同比上升281.76%。明德生物曾在2022年半年报中披露,明德生物新冠抗原检测试剂在上海、吉林等疫情爆发地区成为重要抗疫物资,海外抗原检测试剂出口也取得同比大幅增长,从而使得明德生物的业绩大幅度增长。
金域医学:2022年前三季营收122.08亿,同比增长41.67%
金域医学是核酸检测领域的龙头上市公司,是最早参与新冠核酸检测的第三方实验室之一。据金域医学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报告显示,公司主营收入122.08亿,同比上升41.67%;净利润24.48 亿,同比上升46.41%。
凯普生物:2022年前三季营收42.59亿,同比增长113.82%
凯普生物是国内领先的核酸分子诊断产品及服务一体化提供商,据凯普生物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报告显示,公司主营收入42.59亿,同比上升113.82%;净利润14.88亿,同比上升130.04%。其中,公司自产核酸检测产品实现销售收入7.88亿,同比增长29.75%;年初至报告期末,公司医学检验服务实现业务收入33.28亿,同比增长161.81%。
谱尼测试:2022年前三季营收26.82亿,同比增长99.89%
谱尼测试是北京市首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单位,从去年营收来看,是十家上市公司中净利润最少的。据谱尼测试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报告显示,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营业总收入26.82亿,同比上升99.89%;净利润1.81亿,同比上升94.1%。
兰卫医学:2022年前三季营收31.09亿,同比增长143.91%
兰卫医学主营业务为向各级医疗机构提供第三方医学检验和病理诊断服务、体外诊断产品以及其他专业技术支持。据兰卫医学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报告显示,公司主营收入31.09亿,同比上升143.91%;净利润6.04亿,同比上升240.73%。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