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院士工作站以“智高点”抢占制高点 世界新视野
2022年11月,浙江省公布“首批重点支持的院士工作站”,全省共16家,杭州市5家,东南网架院士工作站名列其中。
日前,由市科协负责人带队的调研组走进东南网架,希望从后者的创新实践中,找到杭州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经验密码。
为企业注入“智力引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为全国首家钢结构行业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东南网架院士工作站建于2010年10月,在站院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石麟。不过双方的结缘,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
彼时,网架、钢结构还是建筑领域里的一股新生力量,东南网架也不过是一家建企不久的乡镇企业。但是,创新从一开始就写在了这家企业的基因里。他们找到刚刚到浙江大学担任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的董石麟。一个在空间结构工程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一个可以将理论进行转化落地,双方“一拍即合”。
“一开始,合作只是为了去解决一个个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事后复盘才意识到,每一次问题的解决就是一种创新、一次重要提升。”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说。
自20世纪90年代,国内钢结构迎来发展的春天,东南网架与董石麟及其团队的合作更加紧密,并合作至今。
2022年,钱江南岸“大小莲花”完美绽开,作为建设方的东南网架得到了院士工作站的“智力加持”。东南网架副总工程师兼技术中心主任游桂模博士对此印象深刻:“在建造‘小莲花(杭州奥体网球中心)’时,我们遇到了不少技术问题,是董院士和他的团队在关键节点给我们指方向、想办法,帮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大大减少了企业在工程上的试错成本。”
有意思的是,一路走来,董石麟从大学教授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而东南网架也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发展成为年产值500多亿元的国内钢结构行业塔尖企业。双方的紧密合作,也成为一种互相成就。
企业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除了1位在站院士,东南网架院士工作站还有其他7位合作院士“入驻”,均在不同领域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近5年来,公司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5项,申请专利190余项。2020年,由院士团队成员领衔、东南网架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的“现代空间结构体系创新、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更是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填补了浙江省的空白。
院士工作站成果成功应用于公司承建的各项国家重大科学装置和“高、精、尖”重点工程,如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地下700米的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世界首创的钢结构悬挑端开合屋盖杭州奥体网球中心、亚运三馆、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等。
同时,院士工作站还有效助力企业人才梯队的搭建。“院士工作站是我们企业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东南网架“领头人”郭明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高举这面旗帜,就能引进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搭建高层次的创新平台,集聚更多的创新要素,引领我们走向产业的前沿阵地。”
多年来,以院士工作站为引领,东南网架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始终保持高质量的稳健发展态势,即使在疫情发生的这几年,企业也一直保持每年20%以上的产值增长。
“我们希望东南网架院士工作站的案例可以为更多企业所借鉴。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以及博士创新站,可以让更多科技成果在萧山得到转化,让科技工作者在萧山创新创业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区科协负责人说。
近年来,区科协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创新站建设作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企业和院士专家巧搭桥梁,努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我区共有院士工作站13家、专家工作站13家、博士创新站18家,院士专家团队核心技术人员130余人进驻萧山,为我区创新发展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