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故事」传承数千年鎏金技艺,他想让更多人将非遗产品佩戴在身上_每日讯息
鲁执务今年50岁,他是咸阳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鲁氏鎏金、鎏银技艺传承人。这门手艺在他的家族已经传承四代,他的愿望是,通过自己的双手,让更多人将非遗作品能佩戴在身上,感受鎏金鎏银技艺的魅力。
视频新闻:
【凡人故事】摸索数年,非遗传承人自创玉石鎏金银方法
(资料图)
技艺经过4代人百余年传承
近日,华商报·二三里记者在鲁执务的工作室见到了正在忙碌的他,小小的院子里,陈列着他不少的作品。“这是铜鎏金银瓦当、这是铜鎏金银镇尺、这是玉石鎏金银摆件……” 鲁执务一件一件详细的介绍。
“鎏金、鎏银是古代用金银来装饰器物的一种技艺,始于商周,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鎏金、鎏银在汉朝称为黄金涂,唐朝称为镀金,宋朝始称鎏金、鎏银。明清时期,此技法在民间非常兴盛,鎏金、鎏银饰品常为随身佩物,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鲁执务说。
据介绍,鲁氏鎏金、鎏银技艺已经经过4代人百余年的传承发展。
“创始人名叫鲁昌平,年幼时失去双亲,被北平一家鎏金铺老板收养,后来被其师傅派到西安分号作大掌柜。第二代鲁长发子承父业,技艺更甚父亲,在当地小有名气。第三代鲁自城,从父学艺,一生走街串巷,打制金银饰品,还进行贵重藏品修复,佛像镀金等。第四代是我自己,我也是从父学艺,早年间断断续续给人做一些鎏金、鎏银摆件。专职做这件事,是从五年前开始,目前作品有500多件。” 鲁执务说。
让金银变成液体,涂在器物表层
什么是鎏金银?鲁执务介绍,鎏金银不是错金银,错金银是在器物表面的凹槽里镶嵌金丝银丝,而鎏金银是把固体的金和银加热变成液体,使其与汞融合,成为金泥或银泥,涂在器物表层,经烘烤将汞蒸发,使金银牢固地附着在器物表层上。
鲁执务说,“鎏金银主要工序包括杀金、抹金、开金、压光等。杀金杀银指的就是用汞溶解黄金、白银的过程。选择24K黄金或纯白银,将其加热到600摄氏度,使其变为团状液体,按照比例加汞继续加热,直到金或银完全融化并与汞充分溶解,倒入冷水碗中,使之成为稠泥状,即杀金杀银成功。鎏制铜器时,首先要在铜器上绘制图案,按经验配制矾、盐溶液,在铜器表面描绘腐蚀,形成0.1毫米的凹槽。然后将金泥或银泥涂抹在图案上,用玛瑙刀压实,再进行烘烤(此过程也叫开金),使汞遇热挥发,如此反复9次以上,使金银厚度达到0.1毫米以上,再修边、压实、抛光。”
摸索数年,掌握了玉鎏金银的方法
鲁执务介绍,早年间,他主要是在铜上鎏金银,做了不少瓦当、镇纸等作品,但这些“铜疙瘩”太重了,适合当摆件,不适合随身携带。5年前,他开始研究玉石鎏金、鎏银,目的是希望做出鎏金银配饰。经过数年摸索,目前他已经掌握了玉鎏金银的方法。
“玉鎏金银与铜鎏金银的方法基本相同,但金银铜都是金属,粘结相对容易,甚至平面也可直接制作,而玉器属于矿石,与金、银不是同一属性,不太容易结合,诀窍就是要在玉石表面雕刻0.3毫米深的燕尾槽,才能成功。” 鲁执务说,自己花大力气研究玉鎏金银,就是希望通过配饰,让更多的人能将鎏金银饰品佩戴在身上,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新的魅力。
鲁执务作品欣赏
华商报记者 杨宁 编辑 牛佩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