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是一种目标管理方法,是一种逆向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全球速读
制定:极度渴望的O,和可衡量的KR
OKR,是工具。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思维。
【资料图】
理解了。
但是,我到底要选择哪个目标O,又要拿哪个关键结果KR来衡量O呢?
你可以从组织、个人的使命,愿景入手,一步一步往下拆解。
什么意思?
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假设,你是连锁健身房的创始人,而你的使命,是让全中国人都能拥有一副强健的体魄。
这个使命,是你个人,以及你的公司轻易不改变的长期目标。
再过个30年、50年、70年,这个使命都不会改变。
但是,为了实现这个使命,你可能真的要花上个几十年。
而现在,你拥有的能力和资源只能完成这个使命的一小部分。
怎么办?
那就先向下找到你的愿景。
这个愿景,就是你的中期目标。是你要完成使命所必须要先到达的“上一站”。
那么,什么才是“让全中国人都能拥有一副强健的体魄”的上一站?
比如说,成为全中国健身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公司。
这就是你的愿景。
但这个愿景,可能要花上你5年、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
这个时间也很长。怎么办?
再往下,找到1年之内,可以完成的“成为全中国健身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上一站。
比如说,1年之内,要吸引种子用户。
吸引大量的种子用户,就是你在未来一年里,非常渴望达成的那个目标O。
这个O不完成,你饭也吃不好,睡也睡不着。
但是,到底吸引了多少的种子用户,这个O,才算是达成了呢?
这个“多少”,就是你要确定的关键结果KR。
注意。这个KR,一定得是一个“跳一跳能够得着”的具体数字。
什么意思?
比如说,你的目标O是“吸引种子用户”。那么你的关键结果KR,就应该是“吸引xx位种子用户”,而不能是“吸引大量的种子用户”。
如果KR没有一个可衡量的数字,那整个OKR,都没有了意义。
但是,这个数字,应该要定在多少,才算合适呢?
我个人的建议是,在去年的基础上,向上调整0-20%。
比如,去年的KR,是吸引1000名种子用户。那么今年的KR,可以定在1200名。
定得太低,执行起来会没有动力的。定得太高,你明知道完不成,可能就放弃了。0-20%,跳一跳,能够得着。
这就是,从组织、个人的使命,愿景入手,一步一步往下拆解的逻辑。
定好OKR,你明年就可以瞄着目标,好好大干一场了。
你不需要一直想,我到底要做什么?我为什么这么迷茫?我怎么老在原地打转?
如果你有这样的感觉,几乎一定是你没有清晰的目标,和不知道怎么样才算完成了自己的目标。
OKR,会像一块靶,时刻提醒着你,10环!10环!
AP:有行动,才有产出
但是,怎么做,才能打中10环呢?
要靠你迈开腿,搭上箭,拉开弓。
也就是,制定AP。
AP又是什么?
AP,就是Action plans,行动计划。
你不可能眺望着远方那座雄伟的高山,然后期待着高山向你迎面走来。
一定是你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高山。
一步一个脚印。今天5公里,明天8公里,后天6公里。这就是你的AP。
注意。这些AP,一定不能是你拍脑袋想出来的,而应该是你通过某种方式“计算”出来的。
什么意思?
我还是用健身房来举例。
现在,你已经确定好明年要吸引1000个种子用户。
但是,你要怎么做,才能吸引到1000个种子用户?
“怎么做”,就是你的AP。
你可能会说,你要发传单、办促销、打广告,等等等等。
这没错。这些都是好方法。
但更准确一点来说,这些都是Nice Try(好的尝试)。
“发传单、办促销、打广告”都是好方法,但不是“走向高山”的方法。
走向高山的方法,是发xx张传单,办xx场促销,打xx条广告。
而这些数字,都是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来的。
比如,你一共有10名员工。1000个种子用户,分到每一位员工的身上,就是100个。
你一统计去年的数据,发现平均发了2000张传单,才能换来100个用户。
考虑到市场变化、用户习惯等等因素,你决定增加20%的冗余,发2400张传单,以确保任务完成。
发2400张传单,才是AP。
从目标,到计划。
从计划,到行动。
有行动,才有产出。
否则,你可能会一直沉浸在“我能想到的办法,我都已经试过了”的感动里。
甚至,你会开始陷入一种自我否定。
KR:当然,也有出错的时候
是的。自我否定。
因为在执行的过程中,你几乎一定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
每一个AP,我都做了。但是那个KR,就是没有发生。
2400张传单,发了;xx场促销,做了;xx条广告,也打了。但是,只吸引到了80名用户。
怎么办。把传单数量增加到3000张吗?
不急。不急。先复盘。
复盘什么?先复盘那个拆解的过程,看看是不是KR出了问题。
有的时候,是我们的关键结果KR没有设好。这个KR,并不足以衡量我们的目标。
又或者,是这些KR本身没有问题。但是,互相冲突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明年开100家分店”这个KR,能够用来衡量“吸引种子用户”这个O吗?
用“店铺数量”来衡量“用户数量”,这其实就默认了一个前提。
那就是,我现在有10家店,平均每家店有500名用户。那么我现在只要再开90家门店,用户数量就一定能相应上涨到5000名。
但你知道,不一定的。
这就是关键结果KR没有设好。
再比如,你的KR中,同时出现了“平均每家店要有500名用户”,和“确保在每个时间段的平均空置器械都能超过5台”。
你知道,这两个KR,其实很难同时发生。
这就是关键结果KR互相冲突了。
那么,KR出了问题,该怎么办?
有两点小建议,供你参考。
第一,当然是在定OKR的时候,就确保这样的事不会发生。
怎么确保?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贯穿。
自上而下,我们前面提到了,上级的KR,会成为下级的O。每一层的KR,都能在下一层找到对应的责任分解和承担。
确保每一层的KR,都是衡量价值极大的KR。
但是,越往下层传,越容易失真,越容易出现“没有设好、互相冲突”的情况。怎么办?
自下而上。
一定会有一些失真的情况,是上层没有发现,但在落到下一层的时候被发现了。
也一定会出现上级有失误,下级有更好的想法的情况。
所以,允许、鼓励每一个下层发声,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这样设,行不行?”“我觉得这个KR更具有衡量意义,可不可行?”
在一定程度上,要允许一部分的OKR是由下层自己来决定的。
这样,既留下了缓冲空间,也不会打击员工们的积极性。
那么,横向贯穿呢?
简单来说,就是不能只把一些庞大的数字,寄托在一个人的身上。
员工之间,客观上会存在能力上的差别。
但是,哪怕是“小王负责60%、小张负责40%”,也尽量不要出现“小王负责90%、小张负责10%”的情况。
否则,小张会长不大,小王也会觉得不公平。
第二,在“时间”这个概念上,留出机会。
在“年度OKR”的基础上,最好能再有一些“半年OKR”、“季度OKR”、“月度OKR”的概念。
这样可以每周、每月、每季度地进行校对,看看大家的AP、KR是不是在朝着同一个O努力。
甚至,有很多使用OKR比较熟练的组织,他们的OKR就是以季度为单位的。
每隔一段时间,就回头看看跑得怎么样。
这样,不会漏掉小问题,也能及时发现大问题。